本篇文章864字,读完约2分钟
政策微观评估
童童
最近,一则关于“南水北调工程水源争议”的新闻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在哪里?“源于安康”、“源于南阳”还是“源于丹江口”?在水资源问题上,陕西、湖北和河南可以说是互相让步。
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正式开通两年,但陕西、湖北和河南三省的水源命名权争议一直持续至今。其根本原因可能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被“分割”和独立管理的现状有关。一些专家指出,迫切需要澄清谁、什么以及如何管理南水北调工程的运行和管理。
尽管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南水北调供水管理条例》提供了一些原则,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障碍。由于相关部门和相关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等复杂因素,这些问题还不清楚。如果南水北调工程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将会引发一系列后续问题,如产权不清、责任不清等。
笔者认为,作为一项伟大的民生事业,南水北调在水源这个名称背后有着更大的责任感。也就是说,保护水源的水质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路径不仅关系到实际命名地区的经济和生态利益,也决定着南水北调民生事业的长远发展。
目前,我们必须正视和承认南水北调水源区三地争名的事实,在确保科学论证、明确各方权利和责任的同时,兼顾三地利益最大化的权宜之计,解决权属争议。毕竟,对于南水北调工程来说,保护水源的责任是巨大的,应该避免“前赴后继”的结果,不作为甚至混乱。
南水北调工程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水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北方的水质和工程的成败。加强水质保护和水源统一管理是有效保护水安全的保证。因此,要引起有关部门乃至中央的重视,尽快采取切实措施,坚持各方面的正确大局,摒弃局部利益的宏观考虑,实事求是,顾全大局。
最重要的是,在确定水源的名称时,要明确相关责任,确定水源保护的具体制度安排、实施和监督方式,将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机制置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同等地位,甚至高于一般意义上的责任机制,以遏制和约束水源保护,避免水源保护流于形式。
目前,迫切需要解决三地之间的水资源纠纷。有必要呼吁各级决策部门形成共识,以免水源争端错过南水北调计划。
标题:勿让水源地之争误了南水北调大计
地址:http://www.edungo.net/esxw/9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