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95字,读完约5分钟
2月5日,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第14号中央文件发布了。这也是中央一号文件,自2004年以“三农”为主题回归以来,连续14年把重点放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上。今年,“深化农业供给结构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和农村发展新动力”成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
那么,新的动能来自哪里?
首先,新的动能来自新的想法。
粮食安全红线一直是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重中之重。但是,面对“增加粮食产量入国库,进口粮食入市”的现实,越来越多的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粮食越多越好。
中央一号文件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直面问题。“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突出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成本上涨、价格低、库存高、销售差、产量小、市场大、国内外价格倒挂”等矛盾,都是培育农业和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点和难点。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针对性措施不难找到。尽管“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依然不可动摇,但“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率”、“推广绿色生产模式、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拓展新产业新业务形式、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等提高质量和效率、优化结构的措施,在长度和重要性上受到更多关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主任、中央农业办公室主任、中央财政办公室副主任唐日前在国务院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指出,要用改革的方法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从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以量为主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转变,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绿化。
这些明显的变化表明,决策层对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有了新的发展理念和指导思想,更加注重底线思维和实效之间的平衡,不再忽视短期数字和指标的长期发展的可持续性。例如,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扩大和加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提高优势特色农业质量和效益的行动计划,推进杂粮豆类、蔬菜、水果、茶叶、蚕桑、花卉、种苗、食用菌、中草药、特色育种等产业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品和小品种打造成拉动农民收入的大产业,支持地方企业和行业协会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进现代元素改造和提升传统名牌。这意味着农业发展将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和效率提高。而这些“新重点”的发展过程也是挖掘农业潜力的最佳着力点。
其次,新的动能来自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财政支持。
为了获得新的动能,现代农业除了在新的发展理念下改变其发展思路外,还必须依靠更有效、更科学的生产、管理、推广甚至商业化模式。现代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阶段的适度规模经营。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通过经营权转让、股份合作制、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服务带动和其他形式的规模经营。”在自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通过村内土地交换实现家庭连续耕作等。研究建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引导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事实上,适度规模经营不仅带来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也伴随着土地政策的探索。唐说,中央一号文件在土地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表现在扩大了征地制度改革试点,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和宅基地,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依法分配集体收入的权利得到了有偿和自愿的转让,更加灵活和因地制宜。这一举措延续并进一步深化了以往的改革思路,不仅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而且有助于盘活农村资源、资金和资产,增加中长期和大规模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为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经验和模式。
第三,新的动能来自新的机遇。
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发展相对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根本原因在于人才上升通道的堵塞。因此,要激发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动能,就必须为人才提供有吸引力的、不断上升的新机遇,真正吸引有志之士扎根农村,挖掘农业和农村的潜力。
为此,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完善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创业创新体系。一方面,这包括保护农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解决他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求在市场准入、财税、金融服务、土地和电力使用、创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甚至鼓励大学毕业生、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归国留学生等人才回国创业、创新,并将现代技术、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引进农村。同时,鼓励各地建立返乡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服务平台,开放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
诚然,农业供给方面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在中央政策发出“重质量、优化结构”的明确信号后,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成熟、规模化经营的逐步形成和人才渠道的日益多元化,农业和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培育将得到加强,一条长期的发展道路将会迈上。
标题: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从何而来
地址:http://www.edungo.net/esxw/8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