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47字,读完约4分钟
我们的记者王靖宇
人们视食物为天空,食物第一。对于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来说,把重点放在农业和夯实基础上一直是重中之重。把握好“三农”问题,对于中国未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是2017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线,是发展农业的关键,是农业、农村和农民持续发展的动力。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深化农村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大力推进农业供给结构改革。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根本要求。
弥补不足,调整资源,协调各项改革任务,共同推进
近年来,“四梁八柱”在“三农”改革中的支撑作用越来越稳固。可以说,粮食连年丰收,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农业和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基础条件有所改善,空空间也更大。
要居安思危,推进农业供给体制改革,就要围绕人民需求生产,使农产品供给在数量上更加充足,在品种和质量上更加适应消费者需求,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推进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改革,涉及观念更新、体制改革、实践创新等方面。任务越复杂,越重要的是抓住重点和关键点,以关键突破带动整体提升。
在意识形态方面,树立大农业、大粮食的观念;在发展模式上,推进粮食、经济和饲养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结合,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在操作过程中,既要保持粮食安全底线,又要充分发挥各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导作用,为农业结构改革提供支持和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结构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让农民不断分享改革的成果,这项改革将赢得民心,看到实效。
坚持底线,永不动摇
手里有食物,但心里没有恐慌。对农民来说,食物既是命根子,也是钱袋。保证粮食生产能力不下降是中央政府谈农业供给体制改革的前提之一,也是必须坚持三条底线的重要前提。
中央政府在谈到农业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时,把“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下降”作为前提条件之一,这表明中央政府采取了预防措施,具有远见卓识,提醒地方政府始终不要忘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出发,明确提出到2020年,按照我国目前的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所有贫困县都将脱帽解决地区整体贫困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确保增加农民收入的势头不可逆转。
中央政府强调“确保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可逆转趋势”,正是担心一些地方政府的农业供给面结构性改革,甚至会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的逆转,最终使农民脱贫致富,影响扶贫目标的顺利实现。
确保农村地区的稳定。这是继续扎实推进农业供给面结构改革的基本条件和必要保证。
由于农业供给方的结构性改革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对农村社会的冲击很大,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相关各方必须深刻领会中心精神,确定改革方向。一旦出现方向偏差和颠覆性错误,将对农村稳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勒紧“农村稳定”的弦,从中央到地方,我们决不能放松。特别是,地方政府应该始终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即农业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需要谨慎的决策和稳步的进展,不能有勇无谋。因此,有必要以此为底线之一来约束地方政府的决策行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改革。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要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就要以市场为“领航者”,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填补农业现代化“短板”,促进四个现代化同步发展。另一方面,要适应新的经济常态、农业和农村改革以及深化国家财税体制改革的新要求,转变观念、职能和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调动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市场导向,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储存制度改革,才能逐步解决当前的结构性矛盾,为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提供动力。在改革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不越位也不缺位,为深化农业和农村改革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此外,在稳定投资的同时,要更好地厘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更多地考虑创新财政支农、改革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注重通过金融资金调动金融保险和社会资本支持农业,充分发挥金融资金的导向作用、联动约束和聚集作用,更好地利用市场机制形成全社会、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支持
标题: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地址:http://www.edungo.net/esxw/10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