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76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接受了《中国日报》的专访。图片来源:中国日报网田阿蒙照片
中国日报网6月2日电(记者田阿蒙)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中国和世界进入了“一带一路”时代。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论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自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它已经从一颗种子长成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
近年来,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时期,反全球化趋势高涨,经济全球化正站在十字路口。你如何看待这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论坛?接下来如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为中国和世界开辟了哪些新的空房间?就这些问题,《中国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
1.中国日报记者:“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论坛5月15日闭幕。各方在“一带一路”首脑会议上达成了一些共识。你认为这为下一个“一带一路”建设指明了什么方向?
徐洪才:本次峰会达成的共识找到了突破口,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在当前形势下,全球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中国在此时举起了经济全球化的旗帜。
这是中国提出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开放和包容的,不是排他性的,也不是一个小团体。我们应该在“相互合作”、“共同建设”、“共赢”的基础上,尊重文明、政治、制度的社会差异,和平发展,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利用“一带一路”,通过“五个环节”的建设,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应该说,这是未来努力的共同方向。
未来是光明的,但它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平等合作,共同努力,与所有参与建设“一带一路”,以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2.《中国日报》记者:“一带一路”包括经贸合作。中国如何在推进“一带一路”进程中维护国家利益?
徐洪才: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经贸合作是基础和基石。然而,将“一带一路”仅仅理解为经贸合作是片面和肤浅的。习主席对“一带一路”有着深刻的解释,他说“一带一路”是通往和平、繁荣、开放、创新和文明的道路。这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要旨。
鉴于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工业合作的基础相对薄弱。要解决好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等问题。,这实际上满足了东道国的实际需要,如增加就业、改善社会和经济环境、增加税收、促进可持续经济发展等。
另一方面,在我们自己的投资合作中,我们也应该考虑投资回报,遵循市场化和法制化的规则,在开放、包容、平等和协商的基础上进行项目的土地开发。项目本身需要仔细计算、尽职调查、商业演示等。,考虑到经济、社会和生态影响,促进全民福利,这不仅仅是经贸合作。
3.《中国日报》记者:投资合作离不开资本,融资也是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你对融资有什么建议?我们怎样才能最大化经济和社会效益?
徐洪才:融资是关键。货币资金的流通本身就是为了促进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包括丝绸之路基金,它们相当于一个杠杆和一个导向作用。重要的是引导社会资本和国际资本。“人人拾柴火焰高”,这样潜在的资金就可以用在发挥上,项目就可以落地。
在这方面,过去几年,许多以本币计价的项目经济效益仍然不错,但由于汇率波动,大多数国家对美元的汇率都在贬值,因此汇率风险是一个大问题。我们需要规避金融风险,包括汇率风险、商业风险、市场风险和项目本身运作中的政治风险等。我们需要“先计划后行动”,并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认证。另一方面,我们有很大的融资潜力,特别是利用人民币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
4.《中国日报》记者: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你认为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开辟了哪些新的空房间?
徐洪才: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一直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也是经济全球化的贡献者和积极参与者。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全球化,利用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如今,我们在高铁、核电和高压输电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因此,我们拿出部分产能,积极与欠发达的非洲和中亚合作,帮助他们建立相对完整的制造体系、产业分工体系,重塑全球价值链,从而开拓与国际市场的合作。
另一方面,我们同时也实现了双赢,比如培育地方产业,增加地方就业,提高地方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们的理解,我们可以事半功倍。通过进一步开放,我们将推动经济全球化,这也将为世界经济做出巨大贡献,赢得新的发展。
(编者:张少虎吴)
标题:“众人拾柴火焰高”:“一带一路”为全球合作共赢注入新动力——专访中国国
地址:http://www.edungo.net/esxw/9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