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79字,读完约2分钟
《经济日报》原标题:垃圾管理要抓细抓实
近年来,生活垃圾数量迅速增加,“垃圾围城”形势严峻,环境隐患日益突出。垃圾已经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之一。
垃圾处理不是一个单一的环境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治理问题。实施生活垃圾分类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清运和末端处理压力,改善城乡环境,还可以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同时,垃圾分类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有效实施离不开系统规划和全链推进。据悉,相关部门早在17年前就开始在全国8个城市开展垃圾分类试点,随后许多城市都参与其中,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项工作的整体效果并不明显。
原因是,问题主要集中在公众参与度低的关键环节,就像一个边缘不平整的木桶。虽然政府主导、财政担保、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都是木桶的长板,但决定木桶效果的是全民参与的短板。此外,木板之间的连接不够紧密,所以很明显,这样的木桶不能容纳太多的水。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进一步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市人民政府要切实承担主要责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监督检查;另一方面,责任明确的公共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也应率先示范和推动全社会参与生活垃圾分类。
逐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分类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一些合格的领域,对公共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实行强制性分类。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在目前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仍以指导和分类为主,以逐步增强垃圾分类意识,打好“持久战”。
分类方法应根据当地情况确定。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发展水平和生活习惯不同,生活垃圾的成分也有显著差异。为避免分类方法“一刀切”的提法,各地要合理确定强制分类的品种,细化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的要求。例如,通过建立居民“绿色账户”和“环保档案”,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的居民将获得可兑换的奖励;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定期定点分类收集运输方式,引导居民直接将分类垃圾投入收集运输车辆。
垃圾分类侧重于实现。基于垃圾分类的复杂性和紧迫性,做好这项工作不仅需要调动大量的社会资源,还需要综合考虑一个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需要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使这项利国利民的决策能够真正部署付诸行动。(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洪冠平)
相关主题:“国家参与”垃圾分类
(主编:刘江)
标题:建立“绿色账户”引导居民垃圾分类
地址:http://www.edungo.net/esxw/9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