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34字,读完约5分钟
编辑
2017年,供应方结构改革将进一步深化。金融业应奋起应战,勇于承担责任,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运行中的血液作用。金融供给方结构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在这方面,不仅传统金融机构需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互联网金融也能取得巨大成就。
聚焦金融供给方的结构改革(一)
本报记者江
3月2日,新任银监会主席郭树清指出,银行业要紧紧围绕“三比一、一减一补”五大任务,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服务和保障。同时,要通过制度改革和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据行业分析,郭行长讲话的前提是,随着供应方结构改革的推进,特别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化等政策的加强,将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挑战。
这主要体现在对商业银行原有业务模式的挑战上。传统上,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是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在业务收入来源中,利差收入绝对占主导地位。利率市场化的快速推进对上述传统商业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压力越来越大。在供应方改革的五项主要任务中,去产能、去库存和去杠杆化的任务之间有很高的相关性。过剩产能和高库存的形成往往得到银行信贷的支持。从数据来看,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基本上是早期银行信贷供应的重点方向,也是过去几年不良贷款爆发的领域,如制造业、批发零售和能源开采。中国银监会的最新数据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目前,市场化债转股的签约金额超过4300亿元。
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需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为旧动能转化、新动能培育和新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同时,从金融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金融业在经历了早期的快速发展后,已经进入了一个创新转型的新阶段。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不仅是更好地帮助供给侧结构改革、服务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必然。
如何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促进银行创新?郭树清强调,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与各企业和地方政府建立密切联系,抓住“僵尸企业”的“牛鼻子”,探索多种灵活有效的债务处置方式,无缝衔接全方位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比如,在去存量方面,要牢牢把握“房子是为了居住,不是为了投机”的定位,对不同类别的房地产实施金融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切实推进去存量。同时,要实行市场化的合法债转股,坚持自主协商确定目标、债权、价格和转换条件,稳步推进去杠杆化。稳步推进投贷款联动试点工作,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企业金融服务模式,支持试点银行从实际出发形成多元化经营模式。
华夏银行战略研究所的杨赤告诉记者,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推进供给侧改革,就必须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拓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创新的功能,发展天使投资,扩大创业。投资规模,利用互联网金融支持创新;还要充分发挥资金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小企业创新和新兴产业(爱心基金会、净值、信息)培育中的作用,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投资创新。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产业稳定增长、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若干意见》,从加强货币信贷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完善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对工业企业的支持、推进工业企业融资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爱基、净值、信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具体金融政策措施。不难看出,要加大金融对产业供给面结构改革、产业稳定增长、结构调整和效率提升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必须着力推进金融创新,善用和创新金融工具,稳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质量和效率。
另一方面,金融业需要从弥补不足的角度发展普惠金融,通过组织体系、产品和服务、市场机制等一系列金融创新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这需要增加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小型和微型企业以及私营经济的财政支持,以支持新经济的发展和新动能的培育。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这有助于在弥补不足的同时降低成本,也是供应方结构改革的需要。这就要求银行业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不断完善银行服务,杜绝“不弯腰工作”、“坐在地上收钱”、“只收费不服务”等“公事公办”的作风。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大供给创新的同时,金融机构也需要提高自身的市场研究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进行金融创新,开发适销对路、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缩短企业融资链,降低企业债务杠杆。
只有这样,才能消除金融机构“不弯腰干活”、“坐以待毙”和“只收费不服务”的风气,实现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目标。
标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需金融创新加速
地址:http://www.edungo.net/esxw/8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