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088字,读完约10分钟

中国目前的制造业还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弥补这些不足,如何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将影响到中国制造业能否在当前和未来赢得世界竞争优势(Aiji、净值、信息),以及制造业如何支撑中国工业由大变强。“补短板”应该如何发挥它的力量?

制造业 “补短板”应如何发力

弥补制造业不足的政策取向:针对不足做出精确的努力;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着力推进创新,优化环境。“补短板”应该如何发挥它的力量?一是要加强创新能力的提升;二是完善人才保障体系;第三,必须完善企业信用体系;第四,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第五,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制造业 “补短板”应如何发力

智囊团观点

汉纳

自2016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短板”逐步从国家层面落实到地方层面,成为推进中国供给侧结构调整重大战略的关键。中国目前的制造业还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弥补这些不足,如何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将影响到中国制造业目前和未来能否赢得世界竞争优势,以及制造业如何支撑中国工业由大变强。

制造业 “补短板”应如何发力

当前的制造业存在哪些不足

(一)工业基础设施薄弱已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技术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简称“四基础”)构成了整个产业的基本能力。这些基础环节的缺失导致中国工业长期依赖进口,工业基础能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制约了整个制造业的提升。在基础材料方面,我国高性能不锈钢和镍基合金的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发展的需要。目前,世界高性能不锈钢产量约为30万吨,而中国仅为1万吨。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存在“核”不足、“核”不足的问题。目前,中国近80%的芯片依赖进口,其中高端芯片的进口率超过90%,芯片已经超过石油,成为中国最大的芯片进口国。在软件方面,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基本上由外国控制,光纤和电缆生产用的四氯化硅等关键材料严重依赖欧洲和日本企业。

制造业 “补短板”应如何发力

(二)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产业升级的瓶颈。中国核心关键技术的缺乏也导致中国长期处于“引进”阶段。这些技术的突破失败,将不可避免地使中国制造业停留在生产装配和简单扩大再生产的发展模式上,大部分利润也将进入外国企业的口袋。中国所有大型飞机制造的发动机都依赖进口,液压、传动和控制技术等关键部件也很缺乏。液压产品主要是模仿和复制。虽然现在自主品牌的汽车发展很快,但是汽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都是外国企业生产的。中国是一个制药大国,但它主要模仿外国药物,仿制药占90%以上。国外医疗设备垄断了国内市场,70%-80%的高端医疗设备依赖昂贵的进口或国外品牌,导致检查成本高,增加了患者的负担。尽管在过去十年的快速发展中,中国企业在R&D的投资增加了近5倍,工业企业在R&D的人员增加了近4倍,但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与世界工业强国仍有很大差距。R&D的大量投资仍处于实验阶段,离工业化还很远。

制造业 “补短板”应如何发力

(3)质量和品牌的缺乏导致中国制造业发展后劲不足。目前,中国游客在海外抢购商品的现象屡见不鲜,世界对中国产品的认知仅停留在低端制造、粗加工和假冒伪劣产品上,导致“中国制造”的发展潜力不足。在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 2015年发布的“全球100大最佳品牌”榜单中,只有华为(第88位)和联想(第100位)是中国品牌。美国拥有50%以上的品牌,排名前20位的科技公司大多来自美国,这显示了美国对技术创新的全球影响力。同时,美国企业品牌名单上近20家企业属于非制造企业,如谷歌、埃森哲、摩根大通、万事达、迪士尼、探索频道等。,这反映了强大的软实力所带来的巨大财富。归根结底,中国制造业的“软实力”不强,品牌和质量意识不高。

制造业 “补短板”应如何发力

(4)高端数控机床仍无法进口和替代,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机床作为行业的“母机”,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模具和数控机床是现代工业的骨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床制造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床进口国,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进口。中国虽然有巨大的生产能力,但缺乏成套的技术先进的生产设备。机床行业大而不强,制约了中国整体产业水平的提升。从整个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工程机械、纺织机械、轨道交通等行业的结构升级正迫使机床产品越来越智能化,导致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的“短板”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国产机床的数控化率仅为30%,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相差甚远。现有机床的数控率只有10%左右。高端数控机床的大部分核心部件都是从日本进口的。中高端数控系统主要由以日本FANUC和德国西门子为代表的少数企业垄断,其中FANUC约占一半。

制造业 “补短板”应如何发力

技能型人才和高端人才的短缺仍然存在。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Aiji、净值、信息)的加快,传统产业工人的职业技能日益融入新的知识结构、技术技能和技术方法。在集约型增长模式下,需要大量熟练工人操作先进设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高技能人才短缺、高端领军人才短缺、培训投资整体短缺等突出问题。据报道,我国技术工人总数严重不足,不到劳动力总数的1/5,高技能人才甚至不到1/20。技术工人的需求比例总是在1.5∶1以上,而高级技术人员的需求比例则在2∶1以上。此外,技术工人的短缺正逐步从东南沿海延伸到内陆,从季节性短缺转变为经常性短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周期长,待遇水平普遍较低,导致高技能人才积极性不高,生产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制造业 “补短板”应如何发力

弥补制造业不足的政策取向

(1)针对短板做出精确的努力。制造业的许多缺点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不同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也不同,问题非常复杂。例如,核心技术缺乏的原因包括人才结构问题、科技成果转化障碍问题、企业急于抢占市场、缺乏研发动力等问题。在解决问题时避免“一刀切”,使投资更有效、更准确,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的真正发展。

制造业 “补短板”应如何发力

(2)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面对长期以来制约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诸多缺陷,政策不可能一蹴而就。加强制度政策顶层设计,构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技术路线和配套措施,分阶段、分步骤实现发展目标,实施重点工程,即着力解决需要突破的瓶颈,重视未来发展的技术储备,从制度环境、人才建设、财税金融、基础保障等方面统筹推进。

制造业 “补短板”应如何发力

(3)着力推进创新,优化环境。促进产业发展的传统政策模式是政府的“引导”。为了引导市场,政府制定了很多具体的行业发展规划,并明确了哪些方向可以享受相应的税收、土地和融资优惠。这本身扭曲了市场选择,降低了市场效率。政策要以重大技术创新为重点,培育市场环境,将产业发展方向的选择交给市场,促进资本投资机制和运行机制的市场化和可持续性,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创新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

制造业 “补短板”应如何发力

“短板”该如何发挥

(一)加强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中国制造业从依赖到赶超的关键动能。一是加强国家层面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进国家制造创新中心建设,采用网络化结构和市场化运作解决高端共性技术问题。二是大力投资科技基础设施,特别是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和成熟的通用技术研发机构,为这些企业提供基础研究和赛前技术支持。第三,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成本约束下新技术路线的二次研发,将核心技术转化为产品、标准和技术体系。第四,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公共服务,提高管理能力、产业工人技能和生产技术水平,激发企业内部发展活力,谨慎使用结构性政策。

制造业 “补短板”应如何发力

(二)完善人才保障体系。从国外人才培养体系来看,美国依靠常春藤盟校等一批优秀的高等院校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德国长期坚持和推行双轨制教育,即学徒制,培养了许多高素质的技术和技能人才,创造了具有工匠素质的“德国制造”。当前,人才强国已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但要真正解决人才结构与供求之间的矛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政策的落实。要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改善技能工人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水平与大城市对接的实践。吸引和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和高端管理人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发展之路。

制造业 “补短板”应如何发力

(三)完善企业信用体系。从供给方结构改革的角度来看,高质量的供给离不开高质量的企业。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目的是在社会资本的引导下理清企业博弈规则,提高商品流通和资本使用效率,优化市场资源配置。这也是推动企业提高质量、创造品牌的重要起点。一方面,要抓住互联网和大数据快速发展的机遇,打破信息孤岛,消除行政壁垒,逐步构建自上而下的信用网络;另一方面,要促进国家信用体系功能的逐步完善,必须加强相关立法保障,建立规则和标准,将信用体系的使用纳入法治框架,实现依法“征信”。

制造业 “补短板”应如何发力

(4)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德国不仅有西门子、大众、拜耳等大型知名企业,而且其庞大的中小企业也为德国创造了一半以上的经济价值。德国从金融信用提升、人才供给和法律保障等多方面支持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实力薄弱,缺乏“隐形冠军”,中小制造企业融资困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政府应继续加大对中小制造企业的支持力度,为中小银行建立高效的信用筛选体系,建立信用增级体系,释放市场和企业发展的活力,降低企业成本,使“专业化、创新型”企业的创新生产率达到/0。依托“互联网加”战略,支持和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为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搭建“双创新”服务平台,鼓励基础电信企业加大对“双创新”基地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制造业“双创新”服务体系,促进大中小企业联合创新创业。

制造业 “补短板”应如何发力

(5)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践证明,知识产权保护是鼓励创新的最市场化、最有效、成本最低的制度安排。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在ict和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中,大量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将知识产权授权或转让给技术市场上商业化能力较强的大企业,以实现创新收益,是其占主导地位的盈利模式。中国应加强并严格执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完成从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到工程化和商业化的整个创新过程,实现创新效益。中国应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机制的完善,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建立高标准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营造鼓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

制造业 “补短板”应如何发力

(作者: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标题:制造业 “补短板”应如何发力

地址:http://www.edungo.net/esxw/7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