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57字,读完约6分钟

朱逢博是新时期上海流行音乐的重要标志,1970年底至1980年代是中国大陆两大巨星“北李(李谷一)南朱”的这位“朱”。 1986年她创立了上海轻音乐团,音乐导演屠巴海,旗下歌手有沈小岑(微博)、张庆、朱枫、肖霞、杭晨、邹军、周海平、唐峰、李维敏……曾为对擂的北京中国轻音乐团和两大流行音乐标志。 当时,上海乐团的电子琴演奏家浦键璋、男声四重唱、钱曼华、歌剧院的王作欣等都很爱出风头。

“上海流行音乐三十年关键词 80年代初盒带风靡”

调频收音机的音乐热潮

1982年上海开设全国首个立体声调频广播fm103.7,成为流行音乐分发和集散中心。 品牌栏“立体声之友”、“上录音万花筒”、“点歌坛”、“星广会”等成为了影响了几代听众的美好记忆。 1993年张培仁开播的《滚石音乐杂志》至今仍是音乐播放经典,为老dj们津津乐道。

“上海流行音乐三十年关键词 80年代初盒带风靡”

唱片在闪耀

中国唱片上海分公司是中国唱片产业的象征。 20世纪80年代初张行等人发售的盒式磁带风靡一时。 1995年,中唱和上海音像、上海音像企业3家年产值超过10亿元,占全国一半以上的份额,达到高峰。 emi百代、滚石、索尼、bmg、华纳、环球、保利佳音等唱片企业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或设立了合资企业。

“上海流行音乐三十年关键词 80年代初盒带风靡”

排行榜

1989年7月上海广播电视台开设的“流行歌曲排行榜”、之后的“东方风云排行榜”、“中国原创音乐排行榜”等,是中国流行音乐的领先标志之一。 罗旭、王炎、胡彦斌(微博)等在这个平台上很受欢迎。 除了唱片企业的繁荣之外,20世纪90年代上海还一度获得了中国流行音乐分发集散中心的地位。

“上海流行音乐三十年关键词 80年代初盒带风靡”

音像世界

音像世界》曾经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启蒙者和传教士。 王铁城(微博)、丁夏、亚瑟、吴晓颖等是杂志的灵魂人物,白岩松等名人当初用该杂志刊登的文章来荣耀。 当时,上海滩涉及《音乐爱好者》、《粉丝》、《吉他之友》、《上海电视台》等杂志方阵。

“上海流行音乐三十年关键词 80年代初盒带风靡”

电视选曲

1986年上海电视台的《卡西欧家庭歌唱大奖赛》是全国首个选秀节目,拥有巫慧敏等电视歌手。 偶像组合“梦想幻想”也是试镜的结果。 进入本世纪,东方卫视(微博)的“私型私秀”、“加油! 男子”、“中国达人秀”等,成为“年轻的战场”,分别是张杰(微博)、蒲巴甲(微博)、刘维(微博)、王念坤(微博)、戚柏然(微博)、乔任梁(微博)、扎西顿珠(微博)

“上海流行音乐三十年关键词 80年代初盒带风靡”

公演市场

亚洲音乐节、上海国际广播音乐节、上海之春、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爵士乐音乐节、金山海滩音乐节等,基本上构成了上海流行乐文(微博)化的表面结构。 其实无视政府的文化属性,上海的演出市场是全国最大的,至少不像北京那样平均安排20%的人情单进行“潜规则”。

“上海流行音乐三十年关键词 80年代初盒带风靡”

“新开发”掀起乐队热潮

1990年在黄浦体育馆举办的“新开发1990 '上海现代歌唱组首次展”,上海摇滚乐队的首次新势力爆发。 其中包括金武林“特混”、聂鉴“熨斗”、安栋(微博)、“李泉(微博)”、“2/4”、叶损夫“点工程”、黄志坚“太极光”、戚彦“学士”等芭 此后,上海还出现了“铁玉兰”、“水晶碟”、“甜蜜的孩子”、“冷酷仙境”、“蓝色的花园”等乐队。

“上海流行音乐三十年关键词 80年代初盒带风靡”

上音

上海音乐学院是上海流行音乐的重要依据。 谭冰若、戴鹏海、陶辛是重要的流行乐理论专家。 何占豪为徐小凤写的《别亦难》、何训田的《阿姐鼓》等都是流行乐坛的美谈。 从这里出来的人气歌手有丁薇(微博)、周冰倩(微博)、李泉、常石磊(微博)等,方琼(微博)、王维倩等学院的跨界歌手成为目前上海老歌表演的最佳声音。

“上海流行音乐三十年关键词 80年代初盒带风靡”

流行歌曲制作大赛

从1988年开始由电台主办的“健牌通俗歌曲创作大赛”、1992年由推广部组织的“孔雀杯流行歌曲大赛”等,极大地推动了国内的原创气氛,在全国也是率先开展的活动,金重装、西其明、沈传、传

“上海流行音乐三十年关键词 80年代初盒带风靡”

校园歌手

台湾的校园歌曲极大地催化了大陆的校园气息,“十大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是各大学的风景和浪漫话题。 上海出现了走上社会的校园歌手,其中有宋怀强的3人歌唱团体、刘蕾、王亦磊、影(微博)等。 上海的校园歌手和乐队被期待着能形成全新的势力。 在校园里不假思索地写四首情歌组成乐队是在浪费青春的才能。

“上海流行音乐三十年关键词 80年代初盒带风靡”

吉他弹唱

20世纪80年代如果是吉他歌手的话,对美女的萤度好像现在开着兰博基尼带她去兜风了。 其中1984年全国首届青年吉他大奖赛弹唱冠军张行是标志人物,也有庄鲁迅等。 那个时候状态稍微好一点的男人必须准备“红棉”吉他。 1985年拍摄的以上海为舞台的故事片《路边吉他队》现在看起来很有味道。

“上海流行音乐三十年关键词 80年代初盒带风靡”

歌会/拷问哥哥

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歌迷会是一种流行的圈子行为,将来造就了许多著名的文化人。 主要有收音机“音乐万花筒”“十大粉丝”的评选,“人气歌曲歌迷会”“音像世界歌迷会”。 峰造极的行动是创作并印制了《罗大佑黄舒骏(微博)作品研讨会论文集》,是两岸三地粉丝无法逾越的学术鸿沟。

“上海流行音乐三十年关键词 80年代初盒带风靡”

“酷刑哥”是指复制港台歌带个人销售的特殊“流行传播生意人”。 延安中路的中图入口是公开的集聚地,复旦有名的复印哥“徒哥”曾是电台客座主持人。 更有意思的是,媒体精英l承认当初在复旦,通过做“文案哥哥”启发了一些文化商业思维。

“上海流行音乐三十年关键词 80年代初盒带风靡”

沪语歌

付子明的“人间难”是符号。 黑棒的《霞飞路74号》、张广天(微博)的《上海》、顶层马戏团的《白领之歌》、王昊的《淘汰足水未烧》等也很有趣。 直到70岁的前辈音乐家潘胜华,夹杂着巨大上海话的“啊! 上海”……光是上海话的声调,就需要语言学家们仔细考虑。 当然,陈奕迅(微博)的“谢侬”只能说记得上海环境。

“上海流行音乐三十年关键词 80年代初盒带风靡”

徐冰

(作者是资深音乐媒体/策划人,上海电台流行歌曲排行榜/中国原创音乐排行榜创始人)

(折笼:琉璃)

标题:“上海流行音乐三十年关键词 80年代初盒带风靡”

地址:http://www.edungo.net/esyl/17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