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19字,读完约8分钟
新中国成立17年的电影制作中,没有解决如何塑造领导人人物的问题,“文革”后,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去世后,这个问题被作为迫切需要提上了拍摄日程。 “特型演员”开始作为特别的称呼出现。
在饰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中,王铁成是最神似的一位。 20多年来,王铁成塑造了不情愿的周恩来形象,这些仿佛是总理再现常规形象吸引了亿万观众。
1976年,40岁的王铁成在中国儿童艺术剧场还是“龙套演员”,那年周总理去世,怀着对总理的崇敬之情,王铁成萌生了扮演总理的愿望,他偷偷在家试装,寻找和总理形同虚设的地方。 “当时,扮演总理是找名演员,所以我勇敢地自我推荐。 制作戏剧“转换”在全国已经很久没有找合适的演员了,请了变装师试试。 毕竟,我以为人们很像。 因为戏剧《转折》在我国舞台上首次出现了周恩来的形象。 1978年,我演了话剧《新闻童》。 因为在舞台上扮演了周总理,所以让赵丹指导了台词和总理的举止等。 不久在大庆拍戏的时候,北影摄制组给我看了录像。 之后,决定把赵丹变成周总理。 当时,我也很担心。 没能解决这个关系。 2。 在舞台上演电影没有经验,是开封张瑞芳的时候了。
此后,王铁成多次在《西安事变》、《李四光》等电影中饰演周总理,并获得成功。 其中电影《周恩来》被公认为是最成功的一部分。 所有人都把他看成周总理的化身,不由得和他一起流泪。 王铁成说他演周总理最大的体验就是只有在自己没有欲望,没有私心的时候,最快乐,心理状态最正常。 王铁成说:“只有一年的时间,他的形象就要比列宁逝世的二三十年困难得多,列宁时代还没有先进的记录手段,周总理的照片几乎家家都有,但创纪录的电影却在增加,这就是周总理的形象 虽然现在演员都讲究变革和突破固有形象,但对我来说一辈子演一个角色也许也是命运的安排。 ”。 采录:本报记者张悦
赵丹:刻骨铭心的最大遗憾
1961年,导演陈鲤庭请赵丹出演鲁迅,但因陈导病重入院,政治形势发生变化,影片最后流产。 “文革”开始了,赵丹受了很多迫害,直到“四人帮”被粉碎后才脱离苦海。
1978年,北影厂厂长汪洋和导演谢铁骏邀请赵丹在《大河奔流》中扮演周总理。 这是赵丹一直以来的梦想。 赵丹夫人黄宗英说:“赵丹试制并走过工厂,看到的人都地震了。 他自己看了试映也很惊讶”。 做赵丹模特的变装师说:“1978年2月15日,北影带着正式公文来到我工作的单位,指名为在《大河奔流》中饰演周总理的赵丹模特。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正式拍摄《周总理》……”关于赵丹的传言很多,也有人认为“赵丹和江青的问题还不清楚”。 我不能胜任周总理的职务。 该片导演谢铁骏说:“赵丹定制后,我觉得我们很像,特别像神似。 赵丹访问了邓英超,之后接到了上面的指令。 ’摄影班失望而离开的赵丹,最终没能在《文革》之后出演电影。 之后,中日合作的故事片《一局未完的将棋》的摄制组让赵丹出演了男主角,但他没有上银幕就住进了医院。 1980年10月10日,赵丹死于胰腺癌晚期。 赵丹去世后,中央情报局为他拍摄了纪录片《他活着》,赵丹饰演周总理的形象也被剪掉,在追悼会上客满。 赵丹65岁的生命在约20年间陷入了各种各样的灾难,没有得到回报的他没有等待事业的另一个春天,没能出演周总理,这也成为了生前留下深刻印象的遗憾。 整理:张悦
电影笔记
把屏幕重新放回人类世界
从1966年江青搞的《部队文艺事业座谈会纪要》开始,中国电影被压抑了十年,远离了人民。 十年后,《文革》结束了,随着社会生活的复苏,中国电影也开始了自己的复苏。
在复苏的头两年里,没有生产过几部具有良好文案含量和艺术质量的电影。 其理由是多重的。 文革”的思想禁锢没有被“两个全部”的重复完全消除,人们内心的政治恐惧还在,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还需要时间。 所以那时的电影创作数量增加了,但生产的不是社会的需要和大众真正想看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突破的是革命历史主题素材的电影。
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大河奔流》被认为是这样的电影。 故事讲述了黄泛区农民一家在新旧社会的悲欢离合,歌颂了新中国给人民带来幸福的生活。 特别是解释旧政权剥削和黄河自然灾害给人民带来的双重迫害,有一定的新意。 但这部电影影响的不是这里,而是新中国电影的银幕上首次出现了革命领袖的形象。 众所周知,《文革》前的电影《燎原》表现了刘少奇在安源煤矿作为工人阶级的发动,但在电影中却用了假人物的形象来唤起雷觉。 对于领导者的真实形象出现在屏幕上有无形的担忧和限制。 在《大河奔流》中,毛泽东、周恩来的形象出现在大众中,从而形成了电影的突破口和关注点。 这个动作可以说是大胆的,得到了上边和下边的赞同。 当然,作为第一次,他们的形象只是概念,只是标志,没有形象塑造的意义。
1979年是中国电影出现重要转折的一年,中国进入了“新时期”的历史阶段,此时的电影开始被命名为“新时期电影”。 电影运营商从压抑的感情中解放出来,沐浴在长期积累的艺术回忆中,电影的主题素材一下子丰富了起来。 以革命历史的主题素材为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归心如箭》(八一工厂出品、李克异编剧、李俊导演)、《从奴隶到将军》(上影工厂出品、梁信编剧、王炎导演)、《吉鸿昌》(长影工厂出品、陈立德编剧、李光惠、齐兴家导演)等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宏伟的革命斗争历史 这些电影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将屏幕带回人类世界。 这些电影表现方法的多样化,使得此时的银幕变得美丽多彩,那是一个饱受十余年强制、单调精神生活之苦的电影观众非常幸福的时代。 高健(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院)
周恩来的银幕形象
《大河奔流》:塑造平民总理形象
这部电影不仅是历史主题的素材片,也是灾难片的尝试之作。 影片反映了黄河泛区1938年至1958年近20年的历史变迁,以李麦一家的悲欢离合为主线,主人公李麦善良、勤劳、嫉妒如仇,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影片中塑造的周总理是卓越的领导人、普通工人,出现了毛主席(于是之饰)亲临黄河灾区前线的场面,但由于人为痕迹明显、缺乏感染力,缺乏内在的情感动荡。 《大河奔流》的实践使中国电影人意识到探索的必要性,否则中国电影不会取得新的进展。
《周恩来》:怀念之情达到了顶点
1991年广西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周恩来》由丁荫楠执导,王铁成主演。 结合90年代初对周总理的深深怀念和政治背景,电影试图将镜头对准“文革”这一空前的政治风暴。 搬迁贺龙,保护陈毅,阻止鞍钢停产,他全力护卫一代英才,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 林彪反革命集团星夜流亡海外,周恩来得到毛泽东的支持,力挽狂澜,稳定局势。 经济秩序开始恢复后,总理患了癌症,最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景令人热泪盈眶。
电影拍摄了一年零八个月,经历了许多困难,王铁成说:“整个摄制组含泪拍摄完了这部电影。 对总理的怀念达到了最高。” 在这部电影中,王铁成获得了1992年金鸡、百花双料影帝的桂冠。 当时的李鹏总理亲自为王铁成作题词。 出自内心,一直在表演。
《周恩来万隆之行》:展现周总理外交风范
《周恩来万隆之行》( 2002年)以戏剧电影的形式再现了1955年周恩来总理参加万隆亚非会议的传奇历史。 时隔多年,王铁成出演周总理,他说:“《周恩来万隆之行》实现了我再现周总理风采的艺术夙愿。 据说1991年我演的《周恩来》是最全面的塑造,今天看《周恩来万隆之行》的剧本,也能感受到他新的人格魅力。 我认为这对十多年前的《周恩来》来说是个很好的补充。 “在《周恩来万隆之行》中再次饰演周总理后,王铁成宣布这部电影是周总理收山的作品。 采录/整理:张悦
策划:本报娱乐信息部学术顾问:陈山、邓建、陆弘石
标题:“王铁成:命运安排我一辈子就演一个角色(组图)”
地址:http://www.edungo.net/esyl/16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