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08字,读完约5分钟

“一生之初等待苍老”是一种自我的口吻,也是影迷的角色谈论电影。 像日记,像观后感,像夜话。 我在他担任主持人的论坛“在后窗看电影”和其精选书中也能感受到同样的态度。 白的犀利和犀利也参差不齐,完全没有像他的生活状态一样权威的姿态。 这让我刮了白色的眼睛。

“顾小白:我的电影后窗”

以我的经验,电影评论是学术性的行业。 考虑到我们刚从电影学院毕业的时候,20世纪80年代初,电影在中国的新文化复兴运动(不知道那个时期的文化现象能否用这样的语言表现出来)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新电影语言”、“青岛新闻网潮”、“结构主义”等名词雷同,而且语言权威极具学者气质、学术性、高尚感。 这样的气氛让我们很棒,真的很有艺术殿堂的感觉。

“顾小白:我的电影后窗”

后来,大致到了90年代中期,1995、1996年左右,这些大师突然不玩了。 很快就从这个圈子里消失了,消失了。 在他们抛弃我们的寂寞日子里,我们感到了一阵孤独。 文艺批评总是左右着各类艺术的历史进程,这样的空小白真的很慌张。

“顾小白:我的电影后窗”

我认为他们不玩的很大原因与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有关。 当概念一统天下,文化也可以成为产品进入流通市场,当它们成为超市货架上人选、选衣服一样自由自由的商品时,艺术过去神圣的地位、仪式化、上层行业的优越感完全被破坏了。 这十几年,伴随着这样的变迁,其实谁也没有停止过。 主场放弃的阵地后来被占领了。 由于商品化的普及、便利、自由以及文化艺术产品本身的巨大魅力,诞生了从粉丝进入电影领域的一代专家。 从这些费用昂贵的群体中出来的人可能是批评家,可能是导演,也可能是编剧。 我觉得他们的出身能扭曲前辈的鼻子。 美国前卫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他的“贱人”出身让他入行时备受羞辱,但1993年他的《落水狗》一举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时,眉头紧锁,标志着新电影时代的到来。 法国人无论多么傲慢,历来以文化大国国民为荣,如同霸权一样,统一着艺术殿堂的金钥匙。 所以昆廷的获奖,他自己也感到意外和高兴,即使今年在戛纳当评委主席也不会忘记那一幕。 如果世界不变,这件事怎么解释也说不通。

“顾小白:我的电影后窗”

许多事件已经不是梦了。 dv从家庭走向专家,电视从标准清迅速发展到高清晰度,高清晰度广播时代到来,电信号的色彩再现和胶片越来越接近,什么不能实现?

“顾小白:我的电影后窗”

得知一个现象是我本来就没有足够重视,我很惊讶。 各电影厂都有自己的刊物、画报,但总有一天会被外面的人承包,改变了口味,和以前大不相同了。 一开始嗤之以鼻,觉得“看电影”、“电影世界”、“新电影”等专业化不够。 我长期以来把它们等同于文化商品的扩展纸质版读物,例如盗版光盘指南等。 有一天,在三联书店看到类似工具书的《电影2002》、《为希区柯克呐喊》和《在后窗看电影》,我意识到这不是我原来概念的电影产品指南。 其资料的价值、全面性和专业化水平让我无法忽视它们的存在。 网上有名的“在后窗看电影”等也成为了新一代影评人的阵地。

“顾小白:我的电影后窗”

那个时候,已经在新锐影评中出名的小白给我看了他的电影随笔《一生等待第一位苍老》,虽然没有架子,却用很自我的口吻,甚至是影迷的角色也在说电影。 像日记,像观后感,像夜话。 我在他曾经担任主持人的论坛“在后窗看电影”和其精选书上也能感受到同样的态度。 白的犀利和犀利也参差不齐,完全没有像他的生活状态一样权威的姿态。 这让我刮了白色的眼睛。 另一个原因是他和我合作制定了剧本。 我喜欢他在剧本里写的哪个人物的状态,典型的“后工业”人类,而且是典型的中国城市小资类。

“顾小白:我的电影后窗”

接触多了,我模糊了白的身份。 我问了他很多问题——你到底是学什么的? ――他回答说,在数字企业中,还像国有企业。 关于我对社会所了解的知识结构,这完全错位了——那么,你是怎么开始写剧本的呢? 你是怎么写评论的? ——他回答说。 开始于网络的、偶然的、迷恋的、咳嗽的……我一点也不擅长,不想再详细问了。 但是那有什么关系? 通过小白,让我了解了更多关于事件的具体情况。 电影在他们眼里和我们大不相同,他们首先在精神上使用它。 不管是鉴赏、崇拜、品尝、指出,都像是对待物质——某种礼拜物主义的倾向,但我们是作为理想来追求的。 离开人文环境的我们完全失去了价值评估。 这两者的对话有多大差别呢?

“顾小白:我的电影后窗”

可以说白成了我的“后窗”。 通过他,我看到了下一代的成长和他们的精神。

图:

《等待人生第一位苍老——顾白电影随笔》,顾白著,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5月版,25.80元。

标题:“顾小白:我的电影后窗”

地址:http://www.edungo.net/esyl/16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