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20字,读完约2分钟
三口“满堂红”、米口袋做的“软扁担”、长矛一样的鱼竿……这些现在看不到的东西,属于长江边红着脚、嘴里喊着号码的纤夫们。 国内唯一能唱川江号子的女纤夫,因为65岁的吴秀兰无法忘记伴随风波的一生,她一个人在家开了“纤夫博物馆”7年。 到昨天为止收集的近100件纤夫物,终于在这个“博物馆”里完成了雏形。
“纤夫博物馆”建在河边
昨天上午,江北大竹林老街的人很多很热闹。 在吴秀兰的带领下,记者走向了那个“博物馆”的所在地,她走近了河边的房子。 “还是女儿的时候,我跟着爸爸拉纤维”吴老太说:“在川江的纤夫之路上,来回多次,我们这一代人,是最后的纤夫。 ”。
吴秀兰的家离长江只有几百米,通过一条曲折的胡同直到河边。 虽然用砖和木板建造的房子很简陋,但她创办的“光纤博物馆”却“蜷缩”在自己家二楼的阁楼里。 准确地说,这个“博物馆”就像一个展示室,不到20平方米空之间,红色的丝绒屋堆在桌子和斑驳相间的墙根上,各种形状的怪船上的物品——亮油壶、堂红、桡骨子、竿、竿
堆积在陋室里的纤夫物无声地再现了世世代代纤夫的艰辛。 有些物品,吴秀兰也只知道它的名字,但具体怎么写还不清楚。 她解释说:“虽然我没有什么文化,但我知道这些都是纤夫当时必须聘用的家伙。”
“柔软的扁担”见证了困难
一进入斗室,吴秀兰点亮了挂在木梁上的两盏灯,在20世纪70年代“嘉陵江牌”的自动唱机上放了唱片“草原之夜”。 在静静的火焰中,她对记者说:“船上灯很讲究,这口东西叫亮油壶,三口东西叫堂红,两口就是两次梅。” 她说,从2001年开始准备纤夫物品,至今已积累了近100种。 “东西不值得花多少钱,但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在我心里很珍贵。 ”。
记者了解到,墙根上散落着长约4米的狡猾竹竿,顶端镶有铁锥。 她说这是鱼竿,“铁锥钻鸡心,船工扶着木船靠它。 ”。 自从长江有了木船,纤夫就是操纵船的动力。 他们扭着背走过来,即使霜冻被雨淋湿,也不愁换房子吃穿。
纤细的纤维到底花了什么力气呢吴秀兰拿来了连接纤细的绳子的“八根绳子”,上面盖着布口袋,“棍子上有硬扁担,纤夫上有软扁担。 绳子用石灰水煮软,系在纤夫背上的八根绳子上。 口袋两端有八根绳子 [1] [2] [下一页]
标题:“女纤夫建起“纤夫博物馆””
地址:http://www.edungo.net/esyl/15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