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653字,读完约12分钟

随着全国解放,大众歌曲行业形成了强大的创作队伍。 从《歌唱祖国》到《我们在大行其道》,王莞、李劫夫、瞿希贤、傅庚辰等作曲家在进行曲创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李劫夫尤其是其中的佼佼者。 朝耕、唐诃生茂、傅林、遇秋、吕远等部队作家在新民谣创作中表现出较强的实力。 雷振邦、石夫在少数民族音乐素材的运用上有独特的功勋。 音乐史诗《东方红》、《长征》组歌、歌剧《洪湖红卫队》、《江姐姐》、《红霞》等大型声乐作品的选曲也对大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特别是大众歌曲的创作,呈现出了良好的态势。 齐唱、独唱、重唱、表演歌等体裁形式有佳作。 是我国歌曲创作的另一个繁荣时期。

“新中国建国后至八十年代中期的音乐快速发展”

这个时期还以进行曲和新民谣的创作为中心,其中进行曲逐渐偏向抒情性(例如《一代下传》)。 新民谣的创作有两种倾向:民间素材变化迅速发展(例如“花为什么这么红”)和基于民间音乐再创作(例如“克拉玛依之歌”)。 另外,圆舞曲(例如《爱祖国的蓝天》)和说唱歌手(例如《八月十五月儿明》)等也多为佳作。 以《毛主席,我们心中的太阳》(乔羽语、沈亚威曲)为代表的赞歌一样的大型抒情歌迅速发展成了独特的风格。 各种风格的歌曲在民族化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旋律以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为基础,或以少数民族音乐为素材。 是用分配器,还是民族乐队,还是管弦乐队,方法早已流传。 广播电台是最主要的传播媒介,大众集体歌勇是最普遍的音乐生活习惯。

“新中国建国后至八十年代中期的音乐快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歌曲以民族和美声结合的唱法为轴心,诞生了贾世骏、马玉涛、王昆、郭兰英、郭颂、胡松华、吕文科等迷恋大众的歌唱者。 这个时期的优秀歌曲作品多被收集在第2集的“革命歌曲大家一起唱”中。

“新中国建国后至八十年代中期的音乐快速发展”

抒情歌曲的复兴

1976年10月,“四人组”被粉碎,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 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改革开放已成为基本国策在各行各业推进。 “文革”的伤疤和改革开放的兴奋、喜悦心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心理。 反映在歌曲创作行业,也就是抒情歌曲的复兴上。 首先,获得大众推荐的作品是《祝酒歌》(汉伟语、施光南曲)。

“新中国建国后至八十年代中期的音乐快速发展”

198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与《歌》编辑部共同举办“听众入迷的广播歌”评选活动,共有25万多人参加评选,产生了著名的“15首抒情歌”。 《十五首抒情歌》代表了八十年代初期大众歌曲的成果。 30年代创立的抒情大众歌曲,特别是50~60年代抒情民谣风大众歌曲以前流传至今,表现中青真实的感情,注重旋律的优美和流畅,是对“文革”期间“高强硬回响”音乐观念的逆风。

“新中国建国后至八十年代中期的音乐快速发展”

这一时期活跃的作曲家有“文革”前期和中期已经组成乐队的唐诃、吕远等,也有“文革”中方崭露头角的王酩、王立平、施光南等。

其中,王酩酊的歌曲创作很典型。 从电影《小花》的插曲《妹妹找哥哥流泪》《绒毛花》(凯传语)到日后的《知音》(华而实语),都展现出了解决抒情主题素材的能力。 他的旋律婉转动人,一波三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新中国建国后至八十年代中期的音乐快速发展”

王立平在《太阳岛上》的创作中带有流行音乐的节奏元素,这首歌的演唱也使郑绪岚一举成名。

张丕基在《三峡传说》电视风景片中写了《乡恋》。 在加入探戈节奏的歌曲中,李谷一用“气声”歌唱,受到欢迎,引起了尖锐的批评。 之后,苏小明唱歌、马金星作词、刘诗作曲的《军港之夜》也受到了同样的谴责。

“新中国建国后至八十年代中期的音乐快速发展”

在器乐行业,王立平为了记录片《潜海姑娘》的音乐引发了夏威夷吉他热。 上海、广州的轻音乐队也已经形成。

由《十五首抒情诗》创作的文笔风格成为新时期歌曲创作的主要流派,在80年代前期占统治地位。 此时的抒情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流行音乐,而是“文革”以前的大众抒情曲和80年代中期的流行曲之间的过渡类型。

“新中国建国后至八十年代中期的音乐快速发展”

相对于抒情歌曲复兴,进行曲创作的衰退。 除了1981年的“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远不会落下”(贺东久、任红举词、朱南溪曲)之外,到80年代末为止没有其他成功的作品。

“新中国建国后至八十年代中期的音乐快速发展”

港台流行音乐的传入

随着经济的改革开放,海外家电大量流入中国内地,先锋盒式录音机及其配套的录音带,其势头一时迅猛,尤其是邓丽君的流行歌曲盒式流传最广,其次是刘文正、凤飞、张帝等。

“新中国建国后至八十年代中期的音乐快速发展”

邓丽君因其个人风格的成熟和完善在内地广泛流传,极大地影响了内地流行乐的迅速发展。 第一代女歌手和流行乐作者从邓丽君箱带的歌曲和饰品中得到启发和示范。 歌手程琳、段品章等人模仿邓丽君的惟妙肖,被称为“小邓丽君”。

“新中国建国后至八十年代中期的音乐快速发展”

刘文正的演唱也同样影响内地第一代男歌手的演唱。 王洁实、谢莉斯两人因演唱以刘文正为中心的校园歌曲而出名。 而且,校园歌曲作为台湾年轻一代流行音乐创作上向现代过渡的成果,也影响着内地校园歌曲的产生。 例如“早上,我们踏上了小路”(韩先杰语、谷建芬曲)、“年轻朋友来见你”(张枚同语、谷建芬曲)。

“新中国建国后至八十年代中期的音乐快速发展”

港台歌曲的传入带来了新的音乐文化形态。 创立于1980年前后的广州太平洋视听企业,最早的流行音乐产业之一广州茶座的流行歌曲成了文化费用。 广州“紫罗兰”轻音乐队是流行音乐演出的先锋。

“新中国建国后至八十年代中期的音乐快速发展”

朱逢博、李谷一等人率先采用流行歌曲的唱法。 朱明瑛、成方圆、沈小岑、程琳、王洁实、谢莉斯、郑绪岚、远征、苏小明、吴国松、任雁等以初代歌手的形象出现。 1980年9月23日,《北京晚报》主办“新星音乐会”,“歌手”成为专场。

“新中国建国后至八十年代中期的音乐快速发展”

这个时期多声道录音刚刚普及,表演水平也不高。 乐队属于小型管弦乐团,是加了一点沙槌、夏威夷吉他等色彩乐器的阶段。 听众最好选择以前流传下来的抒情歌曲,流行乐的亚文化特征受到很多批评。 但是,出现了年轻一代的粉丝,成为了抑制市场诉求的主要社区。

“新中国建国后至八十年代中期的音乐快速发展”

1980年至1984年间,乐曲制作行业以以前流传下来的抒情乐曲为主。 1981-1982年,有《在希望的田野》(晓光语、施光南曲)、《在那个桃花盛开的地方》(邹大、魏珍贵语、铁源由)。 1983年为《鼓浪屿之波》(张黎、红曙语、钟立民曲)、《牧羊犬曲》(王立平)、《1984年为“党啊,亲爱的母亲”(横爱书语、马殿银、周右曲)、《十五之月》(石祥语、铁源、铁源) 蒋大、殷秀梅、张暴默等是很受欢迎的抒情歌手。

“新中国建国后至八十年代中期的音乐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港台的歌曲还在输入。 首先是台湾的校园歌曲。 其次是随着香港电视剧而来的《万里长城永不倒》、《孩子,这是你的家》等。 另外,还有台湾流行音乐作家侯德健带来的苏莱唱的“坐错车”的插曲,特别是“酒干淇无”被广泛流传。 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香港歌手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触及小腿,被广泛传唱。

“新中国建国后至八十年代中期的音乐快速发展”

到1984年,港台传来的热门歌曲多以爱国主义主题素材为中心,与内地同类主题素材相呼应并融为一体,完美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心理状态。 经济改革的发展也为流行音乐这一商品化的音乐文化提供了迅速发展的契机。 流行音乐盒式磁带和录音机的销售额急剧上升。 流行音乐的个性化收听奖逐渐成为首要的费用方法,电视行业的快速发展也提供了非常广泛的传播媒介。

“新中国建国后至八十年代中期的音乐快速发展”

这个时候,流行乐的词曲作者群渐渐聚集在一起。 与广东毕晓世、张全复、解承强、李海鹰、徐东将等老一辈邱有为、金发钟、司徒抗等活跃在音像界。 刘欣茹、张燕妮等广东歌手已经把国外歌手的表演形式带到了内地舞台。 电声波段逐渐形成。 这个时候“扒带子”(也就是根据国外作品录音记录的总谱,重新录音)是大量引进国外电视剧的必要性,成为内地作者学习流行乐创作的重要方法。 许多年轻歌手相继参加了“漏洞”,即流行音乐类巡演。

“新中国建国后至八十年代中期的音乐快速发展”

这是积累经验和实力的时期,也是大众音乐费用观念和方法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这个时期不得已以模仿为主。 市场动荡不安,出现了些许庸俗的表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批判。

“新中国建国后至八十年代中期的音乐快速发展”

中国现代音乐百年大事记(三)

1959年

2月展开了关于“人民音乐”、“音乐研究”音乐表演节目问题的讨论。

7月,中央乐团、合唱团、中央广播乐团的合唱团在北京公演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指挥了严良堺

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在北京举行了献礼公演,音乐节目有《人民公社大合唱》、瞿希贤《红军根据地大合唱》、罗忠镕基《第一交响乐》、李熙之《第一交响乐》等。

“新中国建国后至八十年代中期的音乐快速发展”

11月在北京舞蹈学校首次上演了中国舞蹈剧《鱼美人》,由北京舞蹈学校编导班、作曲吴祖强、杜鸣心编导。

本年四川音乐学院成立(前身为西南音乐专科学校)。

1960年

2月整理了新疆维吾尔族优秀的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用汉文和维文由音乐出版社、民族出版社联合出版。

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南宁举行“刘三姐姐”文艺联合演出。 随后,大会上创编了有名的歌舞剧《刘三姐姐》。

5月举办第一届“上海之春”音乐会。

7月西安音乐学院成立(前身为西安音乐专科学校)。

7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音协举行了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选出了新的指导机构,吕骏继续当选为主席,马思聪、贺绿廷、查阜西当选为副主席。

“新中国建国后至八十年代中期的音乐快速发展”

8月,中国音协、音乐出版社、中国音乐研究所共同组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事业小组,发起并组织了各地的编辑“中国民间音乐集成”。

8月在中国音乐研究所举办了“民族音乐研究班”,总结了“民族音乐概论”。

本年度,俞丽娜、丁芷诺、吴菲菲、林应荣女子四重奏组参加了第二届舒曼国际音乐比赛四重奏比赛,获得第四名。 黎信昌参加了那场声乐比赛,获得了第四名。

“新中国建国后至八十年代中期的音乐快速发展”

1961年

3月《人民音乐》3月号发表了《为了轻音乐艺术的繁荣和快速发展》一文,提倡轻音乐。

5月洪腾在第二届乔治·詹尼斯克国际音乐节钢琴比赛中获得第三名,鲍惠身边获得第五名。

月中央歌剧舞剧场将前往苏联、波兰上演舞剧《宝莲灯》。

11月中国音乐家协会召开了民族乐队音乐创作座谈会,举办了5场民族音乐会。

1962年

1月东方歌舞团成立。

2月成立了中央民族乐团。

4月维族民间音乐家舞者在乌鲁木齐特别公演上演了新疆维吾尔族古典曲《十二木卡姆》。

4月殷承宗在第二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钢琴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12月中国音协召开独唱音乐座谈会,举办10场独唱独奏音乐会。

1963年

8月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就首都音乐舞蹈界就音乐舞蹈问题进行了谈话,提出了音乐舞蹈必须进一步与民族化、大众化、民族音乐舞蹈的主体确立“先分后合”的方针。

“新中国建国后至八十年代中期的音乐快速发展”

文化部、中国音协、中国舞协12月16日联合举办“首都音乐舞蹈从业者座谈会”,周扬、林默涵在会上作了报告。

1964年

9月中国音乐学院在北京成立。

9月《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杨影浏着)上卷由音乐出版社出版。

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歌舞团演出歌剧《江姐姐》,编剧阎肃作曲羊鸣、姜舂阳、金沙。

9月的大型音乐舞蹈诗史《东方红》在北京上演。

10月在中央歌舞剧场上演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编导李承祥、蒋祖慧,作曲吴祖强、杜鸣心、戴宏威、施万春、王燕樵。

1965年

8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友文工团在北京首次演出《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肖华语、朝耕、生茂、唐诃请、遭遇秋作曲。

月18日聂耳纪念碑在日本重建,日方在神奈川县藤泽市的和平公园举行了揭幕仪式。

10月中央乐团上演交响曲《沙家滨》。

1967年

5月,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演讲”发表25周年,北京上演了“智取威虎山”等8部“试用戏”。

9月25日至26日的《人民日报》以“高歌毛主席,凯歌迎接国庆节”为题,推荐了16首歌曲。

本年度上海乐团创作演出了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

1968年

7月1日,中央乐团和中国京剧团在钢琴伴奏下演唱《红灯记》,钢琴演奏和曲作者为殷承宗。

标题:“新中国建国后至八十年代中期的音乐快速发展”

地址:http://www.edungo.net/esyl/15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