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574字,读完约14分钟
周四,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方尚普在《中国外汇》上发表文章称,微观领域的外汇限制将逐步取消。
方尚普在文章中指出,下一阶段外汇管理将建立宏观审慎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完善微观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建立开放竞争的国内外汇市场。
在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体系方面,方尚普表示,将对外汇流动性和跨境资本流动进行反周期相机监管和精确监管,构建审慎的外汇风险缓冲工具。
鉴于微观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体系的完善,本文指出,将基于审慎原则设定负面清单,逐步取消微观领域的交易限制,严格控制投机套利行为规避政策。
在国内外汇市场建设过程中,国家外汇管理局将充分发挥人民币汇率在配置外汇资源、调节跨境资本流动、平衡国际收支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在灵活多变的汇率机制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中发挥“自动调节器”的作用,从而夯实外汇市场自我寻求平衡的基础。
文章全文如下:
当前,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正处于调整期,主要经济体的经济结构和货币政策正在进行调整和再平衡,跨境资本流动格局发生新变化。
当前,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正处于调整期,主要经济体的经济结构和货币政策正在进行调整和再平衡,跨境资本流动格局发生新变化。受此影响,中国外汇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收支由过去的“双顺差”格局转变为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及金融项目逆差(不含储备资产,下同)。在这方面,外汇管理部牢牢把握形势的新变化,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大原则,兼顾便利和风险防范,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同时,我们将继续简化管理、下放权力,推进外汇管理方式转变,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牢牢把握无系统性风险底线。
客观全面地了解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的新变化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贸易和投资发展乏力,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步调不一,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从全球资本流动的角度来看,这种不平衡的表现之一是,新兴经济体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跨境资本流动周期,从稳定流入到持续上升,然后逐渐回落和逆转。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从2000年到2014年上半年,中国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呈现“双顺差”趋势;从2014年下半年到2016年,国际收支进入经常账户盈余、资本和金融账户赤字的新格局。与资本被动外流的本质不同,中国的资本流动模式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和新亮点。
首先,居民财富不断积累,出国旅游和留学的需求不断上升。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个人财富不断积累。2015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16美元,位居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居民对出国旅游和留学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应该是符合国际发展规律的变化。2015年和2016年,中国居民出国旅游(包括出国留学、探亲、经商、就医等)购汇。)分别增长27%和19%。
二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稳步推进,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仍然很小,只有少数中国企业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进行对外投资。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均gdp的上升,中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国内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进行投资配置,深入融入国际市场,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据商务部统计,2015年,中国对外非金融直接投资创下118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成为世界第二大投资者;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701亿美元,同比增长44.10%。
第三,偿还外债的进程已经稳定,高杠杆操作的风险已经逐步释放。偿还外债是近年来资本外流的主要原因之一。2011年至2014年,中国外债余额稳步增长,2014年底达到近年来的最高点1.78万亿美元;2015年后,中国开始有序偿还外债。通过减少境外融资和偿还外债,有效降低了外汇风险敞口,避免了因外债过度积累可能带来的汇率风险。目前,部分资本外流压力已经释放,企业外债去杠杆化继续放缓,尤其是外币债务。2016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中国外债余额增长缓慢。截至2016年9月底,中国全口径外债(包括本币和外币)余额为1.43万亿美元,外债规模逐步稳定,外币外债去杠杆化进程基本完成。
便利化和风险防范是当前中国外汇管理的两大基石
在新的国际资本流通格局下,便利化和风险防范是中国外汇管理的两条主线,必须统筹考虑,不能忽视。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世界的融合越来越深,联系越来越紧密。外汇管理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以“三比一、一减一补”为中心,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
坚定不移推进外汇管理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支持新业态发展
服务实体经济始终是外汇管理的方向。为方便企业开展跨境贸易和投资,支持企业深入参与国际市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外汇局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通过简政放权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外汇管理改革,始终把管理放在服务位置。
首先,积极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形式的发展。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范围扩大到包括天津在内的12个城市;将支付机构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放开地域限制,下放审计权限,提高单笔交易限额,扩大支付范围。截至2016年12月底,试点业务规模已达215亿美元,标志着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形式健康蓬勃发展。
第二,直接投资基本上是可转换的。在外商直接投资下,资金来源和汇出的审批由预先审批改为事后登记,企业外汇资金来源进一步扩大,汇出手续进一步简化。改革后,只有注册管理保留给国内企业在交易过程中“走出去”,相关业务分散到银行,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第三,完善跨国公司外汇资金的集中运营和管理。为实施国家“十三五”规划,提高中国企业国际化管理水平,培养更多高层次跨国公司,2012年启动了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项目。试点打破了限制,大大降低了跨国公司成员之间的交易成本和融资成本。一些跨国公司每年仅在财务成本上就节省了上亿元,而一些跨国公司每年减少近90%的结算金额,大大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第四,为基石投资者设立特别外汇配额,以支持国内企业在香港上市。设立一个特殊的外汇配额,支持国内企业在香港一级市场上市后筹集资金,然后将资金转回中国。这项措施有利于缓解境内企业在港上市融资困难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降低高负债率风险,增加具有海外投资资格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基石投资者)的投资渠道,有利于拓展海外业务。
坚定不移地深化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促进服务贸易投资
金融开放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加入新经济正常化背景下优化全球金融资源配置的内在要求。外汇管理部作为金融开放的排头兵,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拓展金融业的双向开放。
一是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实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改革,放宽配额限制,简化审批程序,扩大国内资本市场开放;改革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外汇管理,调整额度管理方式,简化额度审批管理,取消资金汇划时限,对资金汇划比例和分期没有限制,提高了rqfii和qfii机构外汇管理的一致性;全面落实外债清偿意愿,大幅降低资本项目收入和结算目的的负面清单,进一步便利和规范市场主体的资本项目交易。
第二,促进外汇市场的发展。外汇市场是国际经济交流和资本流动的重要载体。外汇管理部支持外汇市场发展,不断夯实外汇市场基础:丰富交易品种,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展标准化远期和期权交易,满足多元化汇率风险管理需求;扩大市场主体,建立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层次。截至2016年底,银行间外汇市场共有597家机构,其中非银行金融机构73家,非金融企业2家,境外金融机构59家。支持和促进外汇市场自律,理顺外汇市场供求关系。
第三,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2016年5月,外国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外汇管理进一步改革和简化。没有单一机构限额或总限额,也没有资金汇划的锁定期和分期安排。资金汇划、申购、结算等手续直接在银行办理,为海外发行人和投资者进入中国银行银行间债券市场(601988,买入)提供了更多便利。银行间债券市场改革措施出台后,截至2016年底,已有180家境外机构/基金在上海总部登记备案。
坚定不移地改革跨境融资管理模式,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日益增加。为方便企业合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外债、对外担保、外债贷款等相关审批陆续取消,支持企业拓宽境外投融资渠道。
一是积极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将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扩大到全国金融机构和企业。为服务企业“走出去”,取消了外债的事前审批管理,金融机构和企业在与其资本或净资产挂钩的跨境融资上限内,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这进一步丰富了国内市场主体尤其是中资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其次,取消所有与跨境担保相关的事先批准。落实“国民待遇”原则,统一中外企业外资保险和内资贷款政策,解决境外融资难、境外投资企业信贷不足等问题,有利于支持境内机构“走出去”,做大做强。据估计,改革后,企业完成担保融资的时间从至少一周缩短到一天,节省了约2个百分点的财务费用,缓解了企业融资难、成本高的问题。
坚定不移地打击跨境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外汇市场正常秩序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金融监管理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审慎管理已成为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内的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的共识。这为我国在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过程中,转变外汇管理模式,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是加强真实性和合规性验证。真实性和合规性是外汇管理的基本原则,贯穿外汇管理的各个时期和主要项目。加强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的核心是充分满足真实贸易和投资背景下的正常外汇需求,加强事后管理。
第二,构建银行自律平台。银行是传递外汇管理政策的重要环节,是执行外汇管理政策、验证真实性和合规性的关键环节,是权力下放期间和之后加强管理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外汇管理部门加强了对银行外汇业务实施“会展业三原则”的指导,支持银行完善内控标准和操作规范,加强真实性、合规性和风险管理,加强对分支机构的监管,确保外汇业务审计。
第三,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的统计监测和预警能力。近年来,外汇管理部门不断加强风险防控的统计、监测和预警能力: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境资本流动统计体系;建立符合可兑换要求的跨境资本流动全面监控体系,运用大数据挖掘等现代统计技术和方法,加强日常监控和分析;建立国际收支和跨境资本流动预警系统,密切关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国内经济基本面等因素,提高外汇形势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第四,依法打击外汇诈骗、地下银行等非法外汇活动。加强制度建设和非现场监管,提高打击外汇违法行为的准确性;加大打击力度,及时灵活开展重点渠道和主体的外汇核查检查,提高监管及时性;不搞“一刀切”,扎扎实实,保持对非法外汇诈骗、地下银行等非法活动的高压打击,切实提高外汇监管有效性。2016年,共查处外汇违法案件近2000件,罚款总额约4.3亿元。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和风险防范的统一
目前,尽管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的波动性有所增加,但中国长期积极的经济基本面并未改变,中国外汇形势基本趋于稳定的趋势并未改变。新形势下,外汇管理不忘初衷,继续统筹兼顾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与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关系,深化外汇管理改革,转变外汇管理方式,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进一步提升外汇管理服务水平。实体经济的能力;同时,要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维护正常合理的外汇市场秩序。重点应把握在四个方面:一是坚持运用市场化手段,充分发挥汇率等价格机制在外汇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行政干预,理顺外汇供求关系;二是实现监管一体化,加强本外币跨境政策协调,研究推进本外币一体化的监测、分析和协调监管;第三,按照国民待遇和“先负后进”的原则,推进外汇管理模式从事前到事后、从审批到监控预警、从资本控制到审慎管理;最后,强化审慎管理职能,有效运用宏观审慎管理工具,防范系统性区域金融风险。
为此,下一阶段外汇管理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宏观审慎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预警和应对机制,对外汇流动性和跨境资本流动进行反周期相机监管和精确监管。丰富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反周期控制政策工具,构建审慎的外汇风险缓冲工具。
二是完善微观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体系。根据审慎原则制定负面清单,逐步取消微观领域的外汇限制;依据“会展业三原则”,加强银行外汇业务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继续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正常有序的外汇市场秩序;构建政府监管和市场自律的管理框架,充分发挥银行作为外汇管理部门和市场主体之间桥梁的作用,有效传递政策,严格控制规避政策的投机套利行为。
第三,建立和完善开放竞争的国内外汇市场。要充分发挥人民币汇率在外汇资源配置、跨境资本流动和国际收支平衡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灵活多变的汇率机制对跨境资本流动影响的“自动调节器”作用,巩固外汇市场。自我平衡的基础;增加外汇市场深度,丰富交易工具,增加交易主体;建立分层包容的交易平台,完善外汇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外汇市场监管模式,赋予市场主体产品创新的灵活性和金融展览业的主动性。
第四,巩固跨境资本流动统计监测系统。完善产品体系,建立符合国际标准和审慎管理需要的外汇统计体系;完善收集系统,加强数据收集的制度基础;完善利用体系,建设服务宏观和微观审慎管理的跨境资本流动数据系统。加强系统支持,构建外汇管理大数据平台。
作者是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
标题:外管局:中国将设负面清单 逐步取消微观领域汇兑限制
地址:http://www.edungo.net/esxw/8343.html